“经由手工做出好的东西,没有别的窍门,多费心思,精雕细琢,靠时间来打磨完美,这是我的理解。”不久前,李先杰在中国技能大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陕建杯”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了钢筋工组第一名,这也是青岛市建筑工人首次在中国技能大赛获得冠军。
记者在青岛建安建设集团建筑工地见到李先杰时,这位面带几分粗犷的山东大汉坦承自己做事比别人“慢半拍”,以慢工出细活。可一拿起钢筋来,却是十分灵巧娴熟,下料、弯曲、绑扎,沉甸甸的钢筋在他手中玩转起来。
9月底,李先杰作为山东省青岛市代表队选手参加了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陕建杯”职业技能竞赛全国决赛。此次决赛分为手工木工、钢筋工、管工三个竞赛项目,山东、陕西等8个省市、23个代表队、119名选手展开竞争。
通过激烈角逐,李先杰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和稳健的临场表现一路过关斩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钢筋工组第一名的佳绩,为青岛市代表团赢得了荣誉。他所获的钢筋工组冠军,是自大赛有史以来青岛市第一次,也是山东省参赛选手首次获此殊荣。
“十分紧张”,李先杰说起自己比赛前的感受。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而在此前,从2008年胶州市职业技能比赛开始,李先杰一路晋级到青岛市的比赛,最后以青岛市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全省比赛,在“山东省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过一等奖。尽管有比赛经历和技术实力,李先杰还是丝毫不敢放松,全力对待比赛。
比赛持续三个半小时,李先杰在最后一刻“交卷”。他笑言,慢工出细活,在比赛的绑扎环节,他所箍钢筋最大间距为2毫米,远远低于比赛标准5毫米。而且在其他选手容易忽视的下料环节做足了工作,这也是赢得比赛的重要关节点。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李先杰说,1996年刚刚中专毕业参加工作来到施工工地时,由于没有接受正规的钢筋技术方面的学习,只能做个普通的小工。他很快意识到,仅靠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还远远不足,“如果手头上的活做不好,会造成返工,耽误其他人的效率。”本性认真负责的他决心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平时工作中,李先杰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钻研揣摩。工地上的师傅们也看准了他谦虚勤奋、刻苦学习的劲头,一点一点教,一样一样带,遇到不懂的地方,专业技术人员会及时给他指教,很快李先杰就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
除了白天在工地上干活儿,李先杰还参加了公司在施工工地设立的流动课堂,开始有计划地学习《钢筋工》、《混凝土施工检验收取规范》、《建筑结构》、《建筑实施工程技术》等有关专业知识,抓并且住一切机会向技术员、施工员咨询求教,并且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杜绝返工,要将错误和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工作水准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慢慢地增加,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钢筋工队长。
荣誉背后,是将经验不间断地积累,并融会贯通于真实的操作的过程。在多年施工工作中,在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下,李先杰先后改进并引入了一系列优秀经验和做法,如不相同的型号的钢筋用不相同的型号的钢筋卡盘制作、采用电焊焊接整体成型的施工工艺、调研、考察学习引进先进的全自动钢筋调直机、钢筋弯箍机、用下脚料焊接制作定位卡等,稳定提升施工合格率和工作效率,这些经验和做法也成了企业内部其他岗位和同事学习的标杆。
自2000年至今,李先杰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标兵”荣誉称号;2008年7月,在青岛市第八届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钢筋工”一等奖、“青岛市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同时获得了由青岛市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技师职业资格;2008年10月,获“山东省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钢筋工第一名、“山东省技术能手”;“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荣誉;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建筑行业首席技师和山东省建筑业十佳技术能手。
据了解,近年来青岛市建筑业主管部门格外的重视行业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和劳动竞赛活动,连续多年开展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脱颖而出,为做强做大建筑业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